宁长清应该只是有一段时间没回过娘家,怕宁父宁母担心。这次回来也只是待了一晚上就走了。
闺女回来了不过一天就要走,宁母送别的时候两眼含泪,又因为心里担心,过后好几天都打不起精神来。
不过,很快发生了一件事就让她没时间去想这件事了。
小杨村开始分粮了。
今年早稻的收成很不错,宁父人到中年才开始种田,可宁母确实从小耳濡目染,是个老庄稼汉了。双抢的时候,她一打眼,就把今年的亩产猜了个差不离。
“估摸着亩产能有三百多斤。”
这是宁母的原话。
谢兰兰记得,往后会有一个姓袁的伟人研究出杂交水稻。后世的人种那种杂交水稻,亩产能达到一千多斤。不过在这个没有杂交水稻的年代,亩产三百斤已经是老天爷赏饭吃了。
村里人都喜气洋洋的,等着分粮。他们都是一辈子待在田里的人,收成怎么样他们比谁都清楚。今年这收成,除去上交的,每家每户也能分到不少粮食。除去一家人一年的口粮,估计还能有不少剩余。
可宁长平在村子里当会计,他在宁家透露出来的意思却完全不是那样。
是吃饭的时候聊起来的,一家人关上门说话,也不怕被外人听了去。
“前些日子,咱们源水县所有的大队干部都去县里头开会了。咱们周围几个县,都已经完成了春收,你们知道他们的收成最少是多少吗?”
宁父筷子没停,猜道:“六百斤?”
他这已经是往多了猜的。
毕竟县都在一块儿,咋滴,一样的地他们能干些?但现在这些风气就是这样,谁都往多了说。宁愿一村一的人饿肚子,也要得到上头的表扬。
宁长平笑了一声,那么圆滑的人说起这件事竟然有些生气:“最少的那个县,亩产两千斤。”
“咳咳咳……咳……”乔莺莺被丈夫说的话吓到了,一时之间竟然被粥给呛了。她咳了两声,缓过来后一脸不相信,“他们骗人的吧!怎么可能这么多?”
就连乔莺莺这个完全不种地的人也知道这样的亩产不可能,这简直就是个笑话!你去村子里随便揪一个三四岁的孩子,问他们,他们都会笑话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