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每年通过汴河运江淮几百万石粮到达汴梁,南宋偏安,更是依靠江南的富庶供需运转。
至于元朝,天下三分之一的粮食都是出自江浙。
故而历朝历代的财政收入,全都是靠着农业收取赋税。
待到朱元璋横扫江南之后,这个新王朝需要大量的经费,供北伐南下西征,供应中都凤阳以及南京的修建,供应庞大的官僚体系俸禄。
可是,元末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,中原草莽,人民稀少。
大明军国所需,唯有仰仗富庶的江南才行。
这也是后来朱元璋把老五这个吴王给改封到河南去的缘故,就江南这片肥肉,连他亲儿子都不能给了,更不会允许他人染指。
为了在江南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,老朱除了接管宋元以来的官田,还大肆扩充官田。
但瞄上这块肥肉的可不止是朱元璋,底下的江南地主们同样也在不断的扩展私有田地。
江南地主虽然在元末受到了不小的打击,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,这人地主第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同族聚集而居,第二则是累世仕官。
如此一来,江南地主们衣冠相望于宋元二百年之间,他们盘根错节,具有很大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声望,这些人便号召亲邻,结寨自保。
这些结寨自保的地主们没有遭到义军的打击,顺便有些人还比较有眼光直接投效了朱元璋,成了开国功臣。
此外,元末起义战争发展不平衡,一些地区烽火连天,另一些地区却全无涟游。
松江府,郡西北“毒于侵暴屠烧”,郡南莺湖一带“于干戈之表”,依然“甲第连云,膏腴相接”圆。
这些起义军铁扫帚所不及处,不但当地地主无恙,也掩护了外来的逃亡地主。
基于上述种种原因,明初江南地主势力得以很快复兴。
洪武三年户部报告,浙西多富民巨室,仅苏州一府,民岁输粮百石以上至四百石者四百九十户;五百石至千石者五十六户直到四千石划分等等。
在大明开国之初,江南土地已经高度集中,如富户沈万三,田产遍布吴下,江南第一富豪可不是白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