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间万物,万象万人,谁又不是其中的过客?
非彼无我,非我无所取,是亦近矣,而不知其所为使。
没有我的对应面,就没有我本身,没有我本身就没有办法呈现我的对应面,这样的认识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,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。
所以太乙是参透了“我为吾”,但他又不能把这个“我”是谁告诉别人,因为各人都是自我的真宰,没有参悟透自己之前,去参悟别人的,最后的结果,好一点的无非是什么也得不到,坏一点的,或许就会成为别人的影子了。
“幻化人们,就是道家....”
从一开始,道家的名词仿佛就不存在于世间,当然穷天对应老聃,南华对应庄周,子列子去过化人的宫殿,是天门上仙壶子的亲弟子,一切都是如梦似幻,看似分裂而没有联系。
但名讳不可轻易言,到最后,幻化人们从青史中重新浮现的那些名讳,也证实了,道家确实就是他们。
自己主动抹去了自己的人们。
那是一群道者,或许早就应该有所明悟,从第一个幻化人出现,幻化世间的时候,无数的幻化人就组成了所谓的道家。
但这个道家,本身也是臆想之中的产物,他们来自于道的缺陷.....
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!
道生一,是为元始天道,无形无相,自伏羲窃取仙法之后,道降为一,是落下乘之境。
道生二,倏忽二帝开混沌,青龙死而道分,再降一格。
于是?随着文字的诞生,有了道?器?名!
这就是道生三!
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?神道难摹,精言不能追其极;形器易写?壮辞可得喻其真。
形?指的是万物的相?未曾形成而不可描述的,归于道的范畴,已经形成而有外相的则归与器的范畴,然后再赋予它们名字?正如清静经中所言一般“强名曰道”。
而老聃的道德经已经说了一些重要的东西?道可道而非恒道,道如果可以言说,那就不是永恒常在的道,名可名非恒名?名如果可以说得出口,那也不是永恒常在的名。